江蘇省蘇州市擁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建筑,對此類既有建筑進行保護性修繕或改造利用,是蘇州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。近年來,蘇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開創既有建筑施工圖審查“一宅一方案”工作方式,通過微更新、微干預、合理改bob.com造,帶動古建老宅活化利用,讓歷史文化建筑煥發新生,推進有機更新,提升古城品質。
蘇州市歷史文化建筑存在著數量多、規模大、居住密度高、產權確認困難等特點。受年代等多種原因影響,現有建筑原本建筑結構和歷史修繕記錄不全、建筑認定及修繕審批機制不同,增加了資料歸集難度,歷史文化建筑勘測、鑒定、方案、施工圖設計時間只得延長。
歷史街區內的傳統建筑多以群組形式出現,建筑密度大,防火間距較小,且多以木結構為主。同時,街巷及古宅中道路較為曲折、寬窄不一,與現行規定消防尺寸不符,里弄間的門頭、寬度、高度限制了消防車的通行。
由于歷史文化建筑年代久遠,房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構件損壞、腐蝕、蟲蛀、土質松散等結構方面的安全隱患,且很多歷史文化建筑都沒有完整圖紙,歷史文化建筑改造中評估主體結構安全性能存在困難。
為助力古城更新,自2021年以來,蘇州市按照“一宅一方案”改造設計思路,對12個古建老宅改造項目進行方案設計、審查、施工,旨在建立科學的項目生長機制,加強更新單元建筑群的信息資料采集,補充區域內消防等資源,在實現保留傳統建筑原真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,賦予傳統建筑新功能。
完善實施單元圖則信息資料。強化現有古建資料信息整理,借助“古城細胞解剖工程”,對接產權單位,整理現有規劃實施bob.com單元古建老宅資料。對片區內的建筑樣式、房屋結構、建筑構件、建造年代等開展全時空、全要素、全覆蓋入戶調查,并結合社區規劃師、建設單位,完善更新實施單元圖則。
整合消防資源,形成街巷片區消防規劃。推進成片改造,改善街巷消防基礎設施。推動古街老巷的基礎設施改造,在古建老宅周邊預留消防水泵,在街巷內部設立消防點,配備相應消防器材,滿足古建老宅的消防救援需求。結合古建老宅實際,完善宅院室內消防設計,對古建老宅中現有墻體進行加固用作防火墻、結合蘇式建筑間的天井或者庭院作為防火隔離帶等形式,合理規劃設計安全疏散通道。
在規劃實施單元改造過程中,對水、電、氣等市政設施實施管網融合,由地上轉入地下。利用管網入地后的地面空間,美化提升街巷環境,打造符合區域特色的城市家具和景觀小品,并充分考慮老年群體需求,增設休閑長廊、涼亭等適老化設施,以更有溫度的方式推動古宅產業招商落地、企業擴產增效,居民生活品質提升。
以往歷史文化建筑傳統木結構的修繕和加固多依靠匠人經驗等,無法系統和量化操作。蘇州市在改造中通過模擬各類木構件的強度及剛度、對連接節點剛度進行合理定義,利用三維模型分析判定老宅的安全屬性。在改造前、中、后運用數字技術,對老宅的結構、風貌進行數據采集,建立完備的數據庫,便于后續查閱和維修。
由于歷史文化建筑群居住環境比較密集,多存在居民區和文控保建筑共墻等情況,且墻面多出現損毀,在實際改造中需要兼顧原有風貌和結構安全。其中,廟堂巷22號擬改造酒店建筑與文保單位暢園部分共用高大山墻。本著對文保建筑最小干預的原則,審圖設計共同論證,對墻體殘損部位采用傳統工藝青磚替換、摳灰縫增加拉結鋼筋等方法,并對酒店局部采用鋼結構,實現化整為零、現場裝配,保護原有風貌。
相關負責人表示,蘇州市盡可能采用傳統工藝的建筑材料,對原有建筑中磚、瓦、木料等加工再利用,保留傳統元素和古宅記憶。同時,充分考慮整體結構安全,對一些非控保主體采取各類創新加固及局部煥新方式,確保整體結構的安全性與青磚黛瓦的有機結合,煥發老宅生機。